台灣機器人產業鏈如何攻進全球市場?從亞洲市場成長看見供應鏈重組契機

亞洲機器人市場成長動能強勁,台灣供應鏈機會浮現

隨著製造業加速自動化升級,全球機器人市場正迎來新一波設備更新與技術整合熱潮。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2025年第一季調查報告顯示,全球三大主要市場中,亞洲地區營收與訂單成長最為強勁,反映出自動化需求正向台灣供應鏈招手。

面對此一契機,台灣應如何精準定位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本文將結合IFR數據,深入剖析台灣切入國際機器人產業鏈的策略與路徑。

根據《IFR Quarterly Survey Q1/2025》調查,亞洲市場不僅在營業額增長上明顯領先,也在新接訂單上展現上升趨勢。以下是三大區域的表現摘要:

指標亞洲歐洲美洲
營業額變化(與去年同期相比)📈 積極成長⚖️ 大致持平📉 略為下滑
新接訂單變化🔺 穩定成長🔻 輕微下滑⚖️ 無顯著變動

亞洲市場的升溫代表著自動化升級已經由大型製造業擴展至中型加工、倉儲物流、食品包裝等多樣化場域,這些領域對於模組化、彈性化的機器人解決方案需求強烈。對台灣業者而言,這正是憑藉模組、控制器、感測器等零組件優勢切入國際供應鏈的最佳時機。

 

台灣機器人產業的三大戰略優勢

台灣雖非全球主流的整機品牌生產國,但在機器人供應鏈的核心環節上卻具有深厚技術底蘊。以下三項優勢,正是台廠切入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1. 模組化與客製化開發能力

台灣中小企業靈活性高,擅長提供「客製化模組化解決方案」。與其打造大型整機系統,不如發展能快速對應客戶需求的功能模組(如夾爪、軸控單元、感測模組),從協作機器人到物流移載設備,都能快速導入使用

2. 供應鏈反應速度與彈性極佳

相較於大型機器人整機廠商需經過層層決策與長期排程,台灣業者能在短週期內完成打樣、生產與交付。這在疫情後的供應鏈重組中展現出高度價值,也讓國際大廠願意導入次供應商作為風險備援。

3. 跨領域整合能力強

台灣ICT與電子產業鏈完整,廠商具備從「嵌入式控制 → 通訊協定 → 軟體演算法 → 機構整合」的垂直整合能力。這讓台灣廠商特別適合發展「智慧模組」,如可視覺導引夾持器、AI驅動檢測模組等高附加價值應用。

 

三大挑戰與對應策略:台灣如何打開全球大門?

挑戰 1:國際品牌能見度不足

許多國際系統商仍以歐美日品牌為首選,台灣產品即使具競爭力,卻常因品牌與信賴度問題而被排除在正式供應名單外

對策:應以「代工+聯名」模式建立初期信任,並逐步打造技術信譽。例如與歐日系整機廠進行長期開發合作,或參與其內部模組競標,逐步由「備用供應商」升級為「主要模組供應商」。

挑戰 2:技術認證與測試門檻高

歐美市場對CE、UL、ISO等標準要求高,尤其關鍵模組如感測器、控制器涉及安全性認證,導致台廠需付出更高前期投入。

對策:政府與產業應共同建立跨國認證中心,降低個別廠商自行應對成本;並可與系統廠或學研機構合作完成測試流程,提高驗證效率。

挑戰 3:缺乏國際通路與商務網絡

台灣廠商對國際市場理解仍偏重技術層面,缺乏有效的B2B通路經營模式與當地代理商合作網絡。

 

從「模組冠軍」到「供應鏈關鍵樞紐」,台灣產業的新定位

台灣無需與日德整機廠正面競爭,而應鎖定全球供應鏈中的「高價值模組樞紐」角色。未來10年,模組分工將持續加深,整機廠愈來愈依賴模組整合供應商。

台灣業者只要善用本身技術優勢與彈性製造能力,結合政府在標準驗證、通路拓展上的支援,完全有機會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夥伴」。